第四百一十三章 巴纳姆效应-《心理化学师》


    第(2/3)页

    一瑞震惊了,痴痴立在原地,说:“中……都中!!!这……你到底是怎么读出来的?那……我的性格到底属于什么?是不是双重人格呀?”一瑞很焦急地想知道答案。

    于凡又一次恢复了一个温暖的笑容,说:“我刚才说过了,没有人能定义你的性格。也读不出你的性格。”

    这话可把一瑞搞蒙了,一脸问号:“什么意思啊?你刚才不是都读出了我的性格吗?”

    于凡:“其实我刚才那压根就不是读心术。”

    一瑞:“那是什么?”

    于凡:“这不过是‘巴纳姆效应’罢了。巴纳姆效应,巴纳姆效应又称福勒效应,星相效应,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当人们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这些描述,并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心理学家福勒(bertramforer)于1948年对学生进行一项人格测验,并根据测验结果分析。试后学生对测验结果与本身特质的契合度评分,0分最低,5分最高。事实上,所有学生得到的‘个人分析’都是相同的,也就是我刚才对你说的那一段性格分析。结果平均评分为4.26,在评分之后才揭晓,福勒是从星座与人格关系的描述中搜集出这些性格描述内容。从分析报告的描述可见,很多语句是适用于任何人,这些语句后来以巴纳姆命名为巴纳姆语句。”于凡又是一段标志性的科普式发言。一瑞第一次见到有人这样讲话。

    一瑞似乎有些明白了:“这么说来,我之前看的那一本书里对性格的描述,其实对每个人都契合?”

    于凡点点头,说道:“正是如此,正如一位名叫肖曼·巴纳姆的著名杂技师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巴纳姆效应解释了为什么有很多人在请教过算命先生后都认为算命先生说得‘很准’,因为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点,而事实上算命先生对每个人说的都是差不多的内容,都是一些笼统的、一般性的概括和描述。”

    一瑞有些高兴地说:“太好了,这么说来,我不是双重人格?这个问题一直困扰了我很多年。我还以为我天生有病呢,哈哈哈。”

    郭钠也开玩笑道:“青春期的孩子总是喜欢多想一些,这也是成长的过程。”

    一瑞有些不服气:“我才不是小孩子呢,不要小看我,在学校里我打架从来没有输过呢。”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