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一章迫在眉睫-《回到宋朝之帝国崛起》
第(2/3)页
皇帝朗声道:“九龙江是大宋南方的粮仓,日本是大宋的金银矿,大理为我们种植茶叶,南洋为我们运输果实,大宋的战船扼守着凌牙门,金国被我们打灭国,陶瓷和丝绸的商人用大批量马车拉着货物,通往高昌回鹘,草原的蛮夷对我们闻风丧胆,我大宋富有四海,百万甲士镇守四方,志士能人如过江之鲫,区区一个夷商,胆敢在我大宋作恶,即便是大食国倾国之力而来,朕也要杀了他!”
“诸卿,朕跟你们说几个底线,凡分裂我疆土者,凡伤辱我子民者,皆不可饶恕!”
群臣起身行大礼:“陛下圣明!”
虞允文道:“陛下,臣以为,开夷道当如此,此次之叛乱,多为外邦,既有大食国人,亦有注辇国人。可以趁机派遣战舰进入注辇,提叛乱者人头问罪注辇国国王,攻占注辇,以此威胁罗斛国(泰国中部)。”
“从陛下亲手绘制的《天下图》来看,攻占注辇,既可以北击天竺,又能东控罗斛,最关键的是,能将注辇作为大宋海外前哨,凡大宋商船,皆可在此停驻。”
赵桓用非常欣赏的目光看着自己年轻的宰相,虞允文说得正和他心意。
要征服海洋航道,就必须有无数个前哨。
南洋现在已经在大宋的控制范围内,往西穿过凌牙门,进入广阔的印度洋,攻占印度次大陆最南端的注辇,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若是在以前提出这种对海外的征服,大宋朝堂上的大臣们是想都不敢想的,且绝对不会答应。
就像宋朝的那些官员,对西域的疆域也漠不关心一样。
原因在于,打下这些地方,无论怎么算这笔账都是亏本的。
就说神宗时代的熙河开边,王韶收复了陇右部分领地,按照后世的价值观来说,绝对是民族大英雄。
但当时朝堂上却出现了不同的声音,甚至有人想要放弃辛辛苦苦得来的领地。
为何?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看一下财务报表,看一下军费支出和管辖支出,就知道那是多么庞大的一笔费用了。
对于拥有五十万公务猿的大宋朝廷来说,那就是一个负担了。
至少古人不认为那是汉地,心理上也没有太多的负担。
但现在的局势已经改变,生产技术的提高,大宋皇家商社,大宋民间商社林立。
拓边,是为了牟取更多的利润,开辟新的商道。
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
大宋的商船更多的是在南洋行驶,有一两条很薄弱的线路通往注辇,又转移到大食。
之所以薄弱,是因为太过遥远,未知因素太多。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