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20章 寇准的担忧-《北颂》
            
            
            
                
    第(1/3)页
    “官家此举,非是圣君所为……”
    王曾义正言辞的劝诫。
    赵祯瞥了王曾一眼,“你说的是朕定下的十年期限,还是允许军中将士家眷迁移到边陲的事情?”
    赵祯摆明了在揣着明白装糊涂。
    王曾老脸有些发黑的道:“臣说的是,官家扬言要去当强盗的事情。”
    赵祯不咸不淡的道:“朕不是还没去吗?再说了,今日是议政,你要是觉得朕的提议不妥,可以跟其他人一起议一议。
    你要是有更好的办法解决将士们还乡以后的娶妻问题,朕也不用出去做强盗。”
    经过赵祯这么一提醒,王曾才意识到,现在是在议事,而不是在决事。
    王曾瞬间闭口不言。
    赵祯盯着所有人道:“寇爱卿所说的,就是朕和寇爱卿,还有枢密院的几位爱卿一起商量出来的兵制。诸位爱卿都帮忙参详一下,看一看有什么不妥之处。”
    吕夷简等人听到赵祯这话,一个个面面相觑,沉默了许久以后,还是种世衡开口说出了所有人心中的心里话。
    “官家,能否请寇枢密再说一遍……”
    种世衡拱了拱手,略显尴尬的说道。
    赵祯心中在发笑,脸上却不动声色,看向了寇季,道:“寇爱卿……”
    寇季盯着吕夷简等人,意味深长的道:“早就让你们拿出笔,记一下的……”
    赵祯在寇季的话音落地以后,在一旁不轻不重的道:“朕以为,以后朝堂上议事,满朝文武都应该带着笔。朝堂上每日商量的大事那么多,仅凭我们各自的脑袋,恐怕记不全。
    须知,我们每日议论的,皆是国事,其中涉及到我大宋千万百姓的生计,一点都不能怠慢。”
    吕夷简等人闻言,一个个脸上不动声色,心里却在骂娘。
    赵祯和寇季骨子里坏透了,逮住机会就让他们难看。
    不当人子。
    不当人子。
    吕夷简心里在骂娘,嘴上却道:“官家此举大善,但让满朝文武带纸笔入殿,殿内必然得备上桌椅,有些不太雅观。不如设一文书,在殿内抄录臣等的言行,事后再交给佐官誊抄,分发给参政议政的文武。
    官家以为如何?”
    赵祯提出的建议,确实算是一个善政。
    特别是对他们这些上了年龄的大臣而言,绝对是一等一的善政。
    他们上了年龄了,记忆力自然比不上年轻人,参政议政的时候,满朝文武各自发表见解,一场大朝会下来,各种建议加起来恐怕有成百上千条,他们不可能全部记住,总会有所疏漏。
    偏偏,能混入到垂拱殿、资事堂内参政议政的,大多都是上了年龄的老臣。
    似寇季这种小小年纪,就升迁到了武臣之首的怪胎,全大宋朝就这么一位。
    那些个皇子们出阁的时候,加封的枢密使、同平章事之类的不算。
    那些都是加官,只拿俸禄不做事。
    寇季却是实职。
    所以,赵祯的提议,对朝廷大有裨益。
    吕夷简并没有否决,反倒给出了合理的建议。
    王曾在听完了吕夷简的话以后,也赞同的点头道:“此举大善……”
    赵祯见吕夷简和王曾二人如此重视此事,脸色也正了几分,略作思量以后,道:“那就设两人吧。”
    赵祯此话一出。
    吕夷简和王曾一起点头,表示赞同。
    设立一个人和设立两个人,大有不同。
    设立一个人,一旦出了什么纰漏,那就难以弥补。
    两个人的话,就能互补一下,避免出现错误。
    此外,两个人也能互相监督,避免对方在记录百官言行的时候,夹带私货。
    “今日我们主要论的是兵事,先论兵事,其他的以后再谈。”
    赵祯再确认了设立记录官以后,继续开口。
    吕夷简等人则一起看向了寇季。
    寇季笑道:“官家、我,还有枢密院的官员们,在商量完了兵制以后,已经做了记录,并且誊抄了几份。”
    吕夷简等人埋怨的瞪了寇季一眼。
    寇季吩咐陈琳将提前准备好的兵制文书,送到了吕夷简等人手里。
    吕夷简等人拿起了文书,细细的翻看了起来。
    寇季既然已经给出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兵制,并且已经得到了赵祯的首肯,那他们就已经没有继续出谋划策的必要了,他们只需要根据寇季提出来的兵制,查漏补缺即可。
    吕夷简比较关心监军问题,所以在看完了文书以后,率先开口道:“兵部归内廷管束,那么兵部派遣出去的监军,是不是也归内廷管束?”
    “非战时,军中上下的监军,由兵部管束。无论是枢密院,还是内廷,要动用监军,都必须经过兵部。战时,军中上下,无论是谁,皆有枢密院调遣。”
    寇季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吕夷简略微皱着眉头道:“军中监军由武进士担任,但军中的将校由何人担任?”
    按理说,武科科考出来的武进士,就是预备将校。
    虽说武科废弛多年,形同虚设,可武科一直是存在的。
    赵祯重振武科以后,武科应该能恢复不少。
    如今皇亲国戚、武勋,去除了大半。
    以后军中将校的接班人,应该是武进士才对。
    可听寇季的意思,似乎不打算任用武进士为将校。
    寇季为何用武进士担任监军,吕夷简倒是知道一些。
    无非就是在保留监军制度的基础上,尽最大的可能,避免不知兵事的人出任监军。
    寇季面对吕夷简的疑问,斩钉截铁的道:“军中将校,自然是军中有功的将士担任。武进士出任的监军,绝对不能跟军中的将校混为一谈,不然监军制度就形同虚设。
    不过,武进士也不是没有出任军中将校的可能。
    武进士若是在军中担任监军期间,建立了功业,又想留在军中,那么就可以将军籍从兵部调遣到枢密院,枢密院会根据他的功劳大小,予以任命。
    但是武进士一旦在军中担任将校,往后就不能再出任监军一职。”
    吕夷简听完了寇季的话,若有所思的点点头。
    曹玮在吕夷简结束了问话以后,对寇季道:“以后枢密院只掌禁军,不管地方兵马?地方兵马归兵部管辖,却归地方调度,会不会因此产生混乱?”
    寇季解释道:“不会产生混乱,各级衙门,皆有兵曹,也有掌兵之官,地方兵马的调度,皆有他们负责。若是遇到了地方衙门难以决断的事情,可以一级一级上报。
    各级衙门若是处理不了,可以呈报兵部。
    兵部可以将此事拿到朝堂上论一论。
    非战时,枢密院只掌管禁军的升迁调度。
    战时,枢密院掌天下所有的兵马调遣。”
    曹玮听到此处,略微一愣,细细的品了品,没有再多言。
    此举其中的深意,曹玮大致明白了一些。
    经过改制以后,朝廷明面上摆着的能战的兵马,看着只有七十一万。
    第(1/3)页